#图文打卡贺新春#
2025年开年特别有意思的一件事,莫过于美国因为禁用TikTok,大批用户跑去下载了小红书,他们还自称“TikTok Refugees”,像难民一样在另一个以中国企业为背景的社交平台上安了“新家”。
当中国网友和美国网友都在热火朝天地拆除信息茧房,一边用英语录制视频教对方如何使用小红书,另一边忙着交“猫税”、辅导英语作业,争着展示友好和尊重时,我刷到了Daria大力鸭的视频。
在我看来,她的视频犹如一盆冰水,希望大家能够冷静下来,去看看这场互联网奇观式事件背后所隐藏的东西。
她呼吁要警惕语言文化特权,不要娱乐化苦难,更不要成为歧视链中的一环。
看了这位博主的分析,我一下子想到了最近读的这本关于社会学导论的书——《见树又见林》。这本书的作者艾伦·G·约翰逊认为,我们总是参与比自身更大的东西,如果想要理解社会生活及其对人们的影响,我们就必须理解我们参与的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参与其中。
这种思维让我们能够洞察世界的真相,从而保持理智冷静。而好的洞察,往往不是来自现成的答案,而是来自一个好问题。
这位博主的一位朋友问她:“你们在小红书上会怎么去讨论其他人种的群体性现象?你们的态度也是一致的吗?”
不要着急回答,可以先在小红书上搜一搜“韩国人来上海旅游”这个话题,看看中国网友对此有哪些辣评。从韩国男士的发型、打卡的路线、美食等诸多方面,都表达了“不理解”和“不认同”,甚至升腾起一股对附属国小卡拉米的“自豪感”。
这些调侃的背后,难道没有包含歧视吗?
Daria大力鸭在视频里继续发问:如果有大量来自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东南亚的网民涌入小红书,我们会给出同样的反应吗?再如果是大量的中国网民去到以白人为主场的平台,我们又会得到什么样的反应呢?
当我们在思考这些具体问题的同时,更有觉知的方式是试着抽离出来,去思考行为背后的价值观。
为什么要思考价值观呢?《见树又见林》指出,价值观不仅会影响我们选择这样做还是那样做,也会影响我们如何理解与对待自己和他人。
当我们录英语视频,教外国网友如何使用小红书的时候,是因为“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中国人热情好客”的价值观在起作用吗?
当我们嘲笑来上海旅游的韩国人的发型、所打卡的景点、餐厅时,是否有一种文化上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是否是因为中国古文明对韩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感到骄傲,同时又有被其“偷走”去申请非遗的气愤?
当人们在社会价值等级中被划到不同的位置时,“这个过程变成了特权和压迫的问题,而不再是看到人与人之间差异的问题。”
除此之外,还要警惕“Refugee”——难民这个词的使用。
这个词原指那些由于战争、迫害、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被迫离开自己的国家或居住地,寻求其他国家庇护的人。难民通常面临着生存、安全和基本权利的威胁,因此需要国际社会的保护和援助。
在“TikTok Refugee”这个短语中,“Refugee”被用作一种比喻或引申,其含义并非字面上的“难民”,而是指那些因政府政策被迫离开TikTok平台,感到“无家可归”的用户。这种用法通常带有幽默或讽刺的意味。
Daria大力鸭认为,在互联网上用这个词,是把其苦难的含义娱乐化。就像我们不会把南京大屠杀拿来幽默地谈论一样,“难民”这个严肃的词语也不应当这样使用。不管是由谁先使用,其本意是什么,我们要警惕的是其隐藏在语言文化背后的一种特权。特权的存在即意味着不平等和压迫的存在。
语言的力量非常强大,我们通过语言等符号来建构现实。“在最简单的意义上,当我们给某样东西起了名字,我们就与它建立了一种关系。”
那么我们想要跟这些美国用户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显然,“难民”一词,不能体现平等与尊重。那么人民日报就给出了“标准答案”——
与其说是“TikTok难民”,不如说是“地球村村民”;与其说是“流浪”,不如说是找到了“新家”。
从“难民”到“地球村村民”,摒弃的是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提倡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联系。
在这里再次感谢Daria大力鸭在事件发生的早期就有这样的意识,及时发出视频提醒大家超越个人层面、从更大的系统层面去看待问题。这也是《见树又见林》这本书里所提出的运用社会学思维去审视我们如何参与到社会系统中,“不仅成为问题的参与者,而且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这本书从文化、结构和人口/生态三个方面来阐述系统和人对系统的参与,并且重点指出个人主义视角是错误的。因为个人主义具有误导性,“它把一种社会现象简化为一个简单的‘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没有考虑到这些人参与的系统。”这样狭隘的视角是无法解决贫困、不公平等诸多社会问题的,反而会让问题更糟糕。
阅读这本书让我更进一步发现自己看待问题之浅薄,甚至无法抓住重点,经常弄混人和系统的区别——把系统仅仅视为人,只看到具体的人,从而常常生出一种问题无解的无助和愤怒。
哪知在第一步的时候,“词义辨析”就已经做错了。一步错,步步错。

